中国投资网 财经 重磅调整!A50指数狂飙 出境游搜索暴涨!新华社发文 详解“乙类乙管”

重磅调整!A50指数狂飙 出境游搜索暴涨!新华社发文 详解“乙类乙管”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26日深夜,A50指数快速拉升,盘中涨超1%。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据新华社,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执行“乙类甲管”已近3年的调控政策,此次为何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特邀权威专家、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

问: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当新发传染病出现时,由于对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缺乏认识,其传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变异特征尚不清晰,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自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应对以来,有效经验做法是第一时间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实施甲类传染病管控措施。但随着对疾病及病原体流行规律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治疗手段、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积累,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问:有网民认为,这种调整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将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围传播,会这样吗?疫情防控今后的重点是什么?

答:调整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乙类传染病,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当前,我们需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为有效防范风险,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种。二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合理用药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和以平常心应对新冠疫情。六是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人员,合理安排工作。七是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问:当前,病毒变异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政策调整之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

答: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重症、死亡等情况,以及国际上疫情形势变化作出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各地人群流动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异,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维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流行高峰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冲击。

问:为什么说我们已经具备了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

答: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应该说,当前人类对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等,都为这次调整创造了条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为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显著减弱。

二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得到普及。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是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实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

四是我国已具备包括中药、西药在内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生产和供给能力。

五是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逐渐提高。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发布、居家治疗常用药的普及,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居家进行健康监测和对症处置。

政策调整后,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别需要关注病毒变异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监测,切实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减少死亡等工作。

疫情公布频次将调整为每月一次

新华网,实行“乙类乙管”后,新冠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和发布要求有哪些变化?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传染病后,疾病监测、报告和对外发布等工作,也要做出一些调整:一是调整公布内容。保留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二是调整公布频次,根据疫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三是调整监测内容。将前期以每一个病例为重点的监测,调整为以疫情趋势、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在继续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机构和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病毒变异监测,相关监测结果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公布。

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海外目的地搜索大涨10倍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国家卫健委表示,按照方案要求,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据第一财经,新政策对旅行消费的影响迅速显现,携程数据显示,发布半小时内,携程平台热门海外目的地搜索量同比大涨10倍,海外酒店搜索均达到3年来峰值。

多个疫情前大热的出境目的地,在2023年春节时段的搜索热度开始显著增长。携程数据显示,日本、泰国、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英国,成为搜索量增长较快的热门目的地。春节出境跟团游产品的相关搜索量,猛涨6倍。

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后,中国游客最关注的海外目的地排名前三为:日本、韩国、泰国。出境游主要搜索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

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进入12月以来,国际酒店的预订量也逐步走高。菲律宾、法国、泰国酒店预订量增幅较高,菲律宾增幅达1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签证方面的“供给侧”短期内还存在一定的限制。携程签证相关人士表示,当前护照新办或者过期换发,仍然以商务、留学、探亲等需求首要办理;绝大多数海外国家已开放签证办理,但因国内疫情,多家领馆人员不足,导致办签延迟。

即使如此,中国用户出境游的热情依然难以按捺。携程签证数据显示,12月7日至今,海外签证办理人次同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2倍,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办签热度较高。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2020年至202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累计减少4亿人次,出境旅游受损严重。此次入境新政激发的出境游重启,将有效恢复游客信心,使得疫情期间积压的出境游需求开始释放,新政策的落实将为出境游复苏按下“加速键”。

注意!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

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培培提示:

第一,出现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第二,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指数≤93%;

第三,动脉血氧分压除以吸氧浓度≤300mmHg;

第四,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大于50%。

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之一就要考虑可能正在转为重症,建议要尽快入院。

对于胸闷症状,孙培培也表示,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冠之后,气道反应比较高,有些人合并咳嗽,咳嗽之后会有气短或胸闷的症状,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也可能是因为肺脏、心脏、贫血等基础疾病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炎症进展到了肺部。

“虽然很多重症、危急重症患者都会有胸闷、气短的表现,但是出现胸闷的症状不能和危急重症或正在转向危、急重症画等号。”孙培培介绍,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都可能会出现。首先,轻型患者,可能是因为心理压力或者紧张情绪造成的胸闷不适,也可能是因为感染后,出现了上呼吸道的症状,比如鼻塞、痰多、气道反应较高后引发的胸闷、气短;普通型患者因为炎症发展到了肺部,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

此外,如果肺脏有基础疾病,出现胸闷后就要注意,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基础疾病,但是胸闷、气短以及伴随症状在持续或者有所加重也要引起注意,但是总体来说在感染初期的3~5天甚至1周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早期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可以对症服用一些相关药物,并且可以采用吸氧、休息的办法看看是否能有所缓解。

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正在转向重症?根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重症的诊断标准为,第一,出现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第二,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指数≤93%;第三,氧合指数≤300mmHg;第四,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大于50%;孙培培强调,除第四条外,前三条大家都可以自行检测,建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加重配备简单的监测设备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以帮助患者更好的监测病情,把握好入院时机。

新冠感染转阴后就代表彻底康复了吗?能不能剧烈运动?是不是可以大吃大喝好好补一补?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相关专家就新冠康复、合理用药等问题接受总台记者专访。

专家指出,新冠感染转阴并不意味着我们和病毒的战斗结束了,刚刚转阴后,身体进入一个相对脆弱期,在饮食起居上需要多加注意。

保证充足营养

工作节奏宜稍微放缓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建议,进入康复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态,同时也要科学饮食。不要在这个时候吃太多油脂、肥甘厚味的东西,这样不但对基本康复不好,而且可能会出现问题。饮食要清淡,但也不能稀汤寡水,没有营养。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保证体力恢复。

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要放得稍微缓一点,千万不要再去熬夜加班。

新冠康复后

先别急着剧烈运动

刘清泉建议要适量运动,但是不能剧烈运动。适量运动有利于恢复,过度运动不但不能恢复,还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

新冠感染者在康复期应该根据自身病情和状态,以及日常的运动习惯来运动和调整运动量,运动量最好不超过平时的1/3,逐渐增量后感觉到有点疲倦时就不适宜再增加运动量了。

使用药物后出现其它反应

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药物?

部分患者使用药物后出现了其它系统比如消化系统的一些反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介绍,如果本身有胃的慢性病,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有胃肠道基础病,在用解热镇痛药时,尽量不要空腹,以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同时应该合并一些胃黏膜的保护剂。

另外临床上很多药物之间可能会有相互作用,有比较严重的慢性基础病的人群,用药时应该咨询医生。

转阴后感觉累?

身体修复需要时间

很多人新冠感染转阴返岗后,总是感觉非常疲乏。对此,高燕介绍,虽然病人烧也退了,抗原也转阴了,但人体整个体力和功能恢复大概需要2~3周慢慢恢复,不用太焦虑。这段时间适当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恢复。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乙类乙管,A50,指数,详解,调整,发文,新华社,搜索,出境游,重磅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乙类乙管,A50,指数,详解,调整,发文,新华社,搜索,出境游,重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乙类乙管,A50,指数,详解,调整,发文,新华社,搜索,出境游,重磅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