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莫干山脚下的美术馆:一扇庾村与外界之间的“窗口”

莫干山脚下的美术馆:一扇庾村与外界之间的“窗口”

在莫干山,一家“可以住的美术馆”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艺术与乡村文化的结合。2017年,白云美术馆在莫干山脚下的庾村诞生。在创始团队看来,如何让村民能够真正地走进美术馆,是他们想要做的事情。

白云美术馆

民宿与美术馆的结合

白云美术馆位于莫干山脚下的庾村,村落现存上世纪三十年代兴办蚕种场时遗留下的11座旧厂房,在创始团队的重新设计后,形成了一处兼具民宿和展厅、人文和自然的新空间。美术馆共有两层,一层是公共艺术展厅,在过去五年中举办了各种国内外艺术家展览;二层是工作室,有五个独立的LOFT空间,可供艺术家或观众入住。

在采访中,白云美术馆的创始团队告诉澎湃新闻,通过结合民宿与艺术展厅的形式,他们想要打造一种“因地制宜的文化艺术项目综合体”,“我们以这五个空间为起点,试图开辟另一种民宿分类,即在民宿产业中注入乡村艺术文化价值,以此来突破莫干山民宿产业发展未来可能遇到的壁垒。”

莫干山地处沪宁杭的金三角区,是国内高端民宿的发源地,而它作为度假胜地,有着更长的历史。早在100多年前,传教士梅生等人将来到这里的所见所闻刊于外文报上,于是,莫干山声名鹊起,成为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的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不少外国人开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别墅山庄。到了民国时期,莫干山已经有一两百栋各式别墅,形成了山间的“万国博览建筑群”。2002年,浙江人夏雨清将莫干山的“颐园”改造成了民宿,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民宿。2007年,南非的高天成、法国的司徒夫等外国人来到莫干山造起酒店和度假村,由此逐渐形成如今莫干山民宿与“洋家乐”百花齐放的景象。

而在白云美术馆的创始团队看来,在越来越多的民宿之间,如何让文化艺术更多地介入当地,是乡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应该探索的一大方向。根据他们的观察,一方面,现有的民宿中存在同质化的现象,那些有自身内涵与特色、人们耳熟能详的民宿其实“凤毛麟角”;另一方面,莫干山本土的原住民需要更多的文化生活,也需要对于当地的历史进行更多的探索。“莫干山离湖州的县城德清不远,很多年轻人工作日都在德清工作生活,周末的时候可能会回到莫干山。如今,莫干山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中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当地的文化设施活动仍然欠缺。”对于白云美术馆来说,他们希望让更多的村民愿意走进来,愿意主动分享莫干山的故事,让文化艺术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改造前的白云美术馆

从平移当代艺术到探索本土文化

开馆以来,白云美术馆与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进行了合作,其中包括老麦咖啡馆创始人老麦、法国艺术家Thomas Garnier、西班牙艺术家Olimpia Velasco、瑞士艺术家Kristoffer Kullengren、中国艺术家施斌、陈小丹、顾忠升、赵黑毛等,“每一次合作都很愉快,艺术家们也在积极探索将当代艺术、设计与莫干山元素的融合,探讨其在美术馆存在的可能性及新形式。”创始人在采访中说道。

而在举办这些艺术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如果只是像许多城市中的美术馆那样,将当代艺术的展示平移到一座乡村美术馆空间,和当地村民的关联度不是很大,村民们也不太愿意走进来。对于莫干山的游客来说,除了住处,也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场所可以参观。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和高校、和当地村民们一起对莫干山本土的文化进行挖掘和展示,让美术馆有更强的在地性。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向上海的一些社区营造团体取经,从城市中得到了一些如何让文化艺术在地化的经验。其中,得译工作室曾在上海一条小商品市场弄堂内开启名为“兼容的盒子”的杂货铺实验空间,鼓励各路艺术家在此实践个人创意,共同完成项目。在去年的上海城市空间季中,他们又在街边的四个橱窗里展示了公共艺术项目。受到得译工作室的启发,最近,白云美术馆开启了他们在文化艺术上创新合作的第二阶段——农村与城市艺术轮动交流的橱窗计划。在他们的计划中,一边是在上海展现蕴含着莫干山特色的乡村文化作品,另一边是向乡村展示城市各种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这样一来,也可以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美术馆的每一方可用之地。

“橱窗计划”海报

“重要的是拉近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和我们的生活相融合,扭转大家对艺术品甚至艺术行业的一些误解。”团队成员告诉澎湃新闻,未来,他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白云美术馆在地性的建设中,吸引莫干山各村村民的加入,鼓励大家以时间线为轨迹,挖掘和梳理莫干山历史中有意义的趣事,按照不同主题、类型进行展示,让“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一方面提高村民的艺术审美、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种形式让游客对莫干山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希望能够放宽艺术的界限,不只是让职业艺术家来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村民们的凝聚力加强了,参与性高了,大家都希望可以来做这个事情,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启蒙。”

除了让村民积极地参与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白云美术馆还与WFP义工体验平台联合创办了“艺术义工”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莫干山乡村的建设。至今,他们已接收了五十多位各行各业的青年,其中包括创业者、摄影师、金融从业者、大学教师等,这些年轻人在观察莫干山生态的同时,也对于美术馆与乡村的未来展开了自己的思考。

一位建筑专业的义工在志愿活动结束后写道,白云美术馆肩负着成为庾村与外界之间“窗口”的重任,一方面,美术馆让人联想到“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吸引了很多从城市来的游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术馆和村民之间似乎还有一层无形的隔膜,莫干山景区的繁荣和乡间马路上的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我想,如果能在美术馆里展出学生的绘画作品,或者关于儿童的艺术展览,他们就可以领着朋友和家长来玩。我很希望村民能够主动走过那些似乎与他们无关的网红咖啡店,发现这个与他们有关的公共场所,哪怕只是过来唠唠嗑、散散步。这可能需要区别于主流媒体的另一种传播方式,和更多的扎根于本地的文化活动。”

艺术家在教当地的孩子画画。

文旅路线的多样化

在对于白云美术馆的规划中,团队预想借助文化项目来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例如将美术馆所在的1932文创园打造成莫干山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呼吁有特色的民宿转型或开辟各自的特色文化空间,将莫干山的文化脉络串联起来,在莫干山庾村景区举办音乐节、蓝调和爵士乐专场等,对于莫干山还未投入运营的近现代名人的故居,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节的方式运作出一条新的文旅线路。”

如今,白云美术馆还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团队成员向记者坦言,美术馆的规划不只需要他们这样自发性的探索,也需要政府的介入扶持。如果政府能够更多地投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旅路线会有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旅游增收的这条路也能越走越宽。

在美术馆的团队看来,莫干山的许多民宿都可以有文化内容的植入和自己的特色。例如,有些民宿收藏了很多黑胶唱片,可以打造一个黑胶博物馆或发烧友的音乐空间,有的民宿有非洲鼓,有的有陶艺制作,如果能够在理念上做一个转换的话,未来莫干山同时可以多出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文化艺术空间。而对于莫干山的本地人来说,很多当地手艺人都有精湛的技艺,但产品很难流畅地接轨市场,这一环节需要更专业的力量来进行协调。

“艺术介入作为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莫干山为这种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自然实验场景,白云美术馆也是莫干山新乡村建设的载体之一,通过丰富的展演活动来激发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力。”白云美术馆的创始团队介绍道,在过去五年的探索里,他们看到美术馆未来或许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我们希望能通过白云美术馆的探索和创新为其他艺术空间、民宿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进而一起促进莫干山多元空间群的建设。”

白云美术馆过往展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