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万字重磅!2023年经济、股市、全产业赛道投资策略

万字重磅!2023年经济、股市、全产业赛道投资策略

日前,中信证券2023资本市场年会正式召开。市场策略、产业投资策略等21个领域的重磅观点同步发布!

前言:

三大拐点:政策预期、人民币汇率、经济基本面拐点渐次出现。资金流风险。一方面,各地防疫政策优化正在形成新稳态,经济弱势复苏的新稳态也渐行渐近;另一方面,稳增长政策跨年仍将持续发力,结构性宽信用和财政政策发力是主要抓手。防疫政策优化提高了政策的传导性,预计2023年赤字率3.2%,全年实现5.0%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政策预期拐点后的持续发力将改善A股风险偏好。利率达到本轮周期的终点5%以上,并持续保持高位;欧央行明年一季度加息周期也将见顶。判断美元指数拐点在2022年已明确,2023年整体趋弱。预计2023年欧元区、美国、中国的GDP增长分别为-0.1%、0.3%、5.0%,中国向上美国向下的经济周期错位在2023年二季度后日益明显,基本面相对优势支撑下,预计人民币汇率将转强,逐季缓慢升值,全年波动区间在6.5~7.1.外部流动性预期改善和人民币汇率拐点影响下,A股在全球权益市场中配置价值提升,打开估值修复空间。随着各地防疫政策优化,预计明年二季度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明显缓解,消费开始进入回暖通道,对冲外需不足影响。而随着稳增长政策起效和疫情扰动缓解,“三箭齐发”助力房地产行业回归良性循环:一方面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预计商品房销售同比明年年中开始回暖并逐步转正。中国经济2023年将突出重围,预计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回升至5.0%;A股盈利增速(中证800口径)将从3%回升至10%,其中非金融板块从8%回升至14%。节奏上,2023年下半年受宏观经济修复和低基数影响,A股盈利增速的拐点凸显,预计非金融板块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的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9%、-6%、3%、18%、64%。本报告沿用我们以往年度策略的框架进行大势研判,以前述拐点研判为基础,围绕宏观经济、盈利增长、政策环境、海外因素、国内利率对A股各季度多空影响进行打分(-10~+10)汇总后,我们得到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这5个季度的具体得分为-1.0、-0.9、4.2、4.5、5.6.随着上述三大拐点渐次出现,A股将逐步聚力上行,并延续中期全面修复的趋势,以打分判断,进入2023年二季度后上行动能更强。外资方面,随着今年扰动外资增持A股的负面因素逐步改善,以及明年人民币缓慢升值,预计外资净流入规模有望恢复千亿级别以上。私募方面,主观多头产品截至四季度仍保持较低仓位,预计明年将随着基本面回暖而重新入场。公募方面,今年整体表现不佳或导致明年新发继续低迷,存续基金赎回可能随市场修复而放大,新发和净赎回相抵后的净增资金有限。险资和理财子方面,今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使得此类低风险偏好机构仓位普遍不高,当前蓝筹股性价比凸显,预计这类资金或逐渐转为积极配置模式。另外,预计明年IPO和产业资本减持对场内流动性的分流规模较今年小幅上升。医疗器械、药店)、医疗新基建、还有前期C端需求/B端业务场景受疫情压制的细分行业;②地产产业链的困境反转,利好产业链需求和资产质量改善,关注优质开发商、建材、家电、优质银行;③关注全球流动性拐点利好的港股、贵金属等。新能源内需扩张、供需偏紧的关键矿产资源(锂、稀土);②科技安全关注半导体产业链、信创(计算机软硬件)、数字基建(运营商、ITC设备等);③国防安全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及发动机、元器件自主可控需求布局;④粮食安全聚焦种源自主可控,抢占生物育种产业化机会。除“四大安全”之外,还建议关注全球份额持续提升的中国优势制造业(智能汽车、化工)。数字经济、城市功能、能源结构、装备制造“四个升级”将在2023年以后形成有力替代支撑。未来我国中长期改革以发展和安全并重,在规模合理增长基石上,有望实现更高效、高质、公平、可持续的安全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稳定经济增速的压舱石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在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概率高于名义GDP增速,以弥补社会需求不足。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基建领先、制造振兴、地产持续调整的格局,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进出口:海外衰退致使出口增速中枢下移。CPI同比增速或开始企稳回升,但回升幅度可能相对有限,预计中枢约在1%-1.2%附近。猪周期已启动5个月左右,拉动食品项CPI上行,明年一季度后压力料将逐渐缓解。海外衰退制约大宗商品需求,明年PPI同比增速均值或在-0.2%附近。银行专项金融工具资金支持1.5-2万亿元,总体能够保障财政扩张力度与经济增长需求相匹配。数字经济升级、能源结构升级、装备制造升级和城市功能升级。这四个方面将以强大的制造业系统能力作为依托,并且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我们认为,“四个升级”也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注脚。从具体产业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城市升级相关产业、广义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已初具规模,今明年基本可以部分对冲地产下行,但其拉动经济作用也被大部分抵消。预计2023年以后地产下行速度逐渐放缓,新经济发展壮大,新旧动能基本完成转化,经济进入软着陆的后地产周期。具体来说,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22年“四个升级”相关产业领域合计占GDP比重提升1.5个百分点,不足以抵补房地产下行带来的3.3个百分点的GDP缺口;2023年,四领域合计贡献GDP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基本可以对冲地产1.9个点的拖累;2024年起,新旧动能实现较好转化,有望实现GDP净拉动,此后各新兴领域的GDP占比将继续保持升势。专精特新、资本红绿灯引导资本有序扩张以及地方城投转型产业投资基金等。证券违法活动。天然气库存或接近见底,料能勉强过冬。欧洲能源危机为我国敲响警钟,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未来我国需要兼顾发展新旧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容量电价分布推进,保障火电机组合理收益。电力现货市场形成电价信号,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第三批风光大基地与风电备案制改革料将有效促进风光装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质量。长和通胀高点,但由于供给端的价格弱弹性,一段时间内“滞胀”的阴霾仍将挥之不去。“滞胀”环境下政策转向门槛高,当欧美经济体再次陷入衰退时可放松的货币财政空间有限,这将制约下一轮经济复苏的力度。各国经济周期的分化决定了金融市场在跨过通胀和流动性紧缩拐点后并不见得会“一跃而起”。考虑到相对估值差异、美元汇率见顶、非美国家盈利下修预期较为充分等,我们预计2023年非美资产表现将好于美元资产。纳斯达克综指也分别下跌14.6%和26.7%。但11月以来,随着国内“新二十条”落地标志着防疫政策将越发精细化、地产销售端和企业融资端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多个前期压制市场情绪的因素均得到明显改善。结合港股显著的估值优势与基本面持续复苏的预期,我们判断未来外资有望持续回流港股市场。同时,我们预计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于明年1季度结束,且经济衰退或倒逼美联储放缓缩表,流动性预期转向下,美股亦有望重拾升势。PMI指标和债券收益率的倒挂加剧(当前10Y-3M的倒挂幅度已达到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或预示着美国经济将于明年陷入实质性衰退。回顾1950年以来美国经历的11轮衰退周期:1)在绝大多数衰退时期开始前一个月左右,标普500指数已经开始下跌,市场往往提前反映经济衰退对基本面的影响。对港股而言,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经济形势、政策等其他因素考虑;2)但无论美股或是港股,均在衰退结束前一段时间已经开启上涨趋势。平均来看,历史上标普500普遍在衰退结束前4个月左右触底;而恒生指数通常也在衰退结束前3个月左右开启反弹趋势。此外,如若明年1季度美国国债发行加速导致美债市场供需格局的进一步恶化,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不排除出现类似于2019年下半年,美联储被迫放缓甚至暂停其缩表操作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海外流动性的预期将会进一步逆转,利好风险资产的估值抬升。公用事业;2)二季度起,港股进入估值抬升阶段。若美国进入实质性的“浅”衰退,且市场对于货币政策预期逐步转向,或带动外资重新流入港股市场,利好成长性板块表现。尤其此前外资流出相对较多、且相对偏好较强的创新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板块更有望受益;3)进入下半年,港股和美股将同步进入共震上行阶段。国内防疫政策有望进一步优化,带动经济复苏提速,且市场逐步加深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转向预期,我们看好顺周期板块以及大消费行业的价值重估,建议关注大金融及服务类消费。公用事业。3)衰退周期的“下半场”,货币宽松以及衰退结束的预期料将带动美股开启上涨行情。尤其2015年以来,美股市场结构已逐步转向以成长性板块为主导,使得美股更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建议关注受益流动性预期转暖的科技龙头,以及受益经济复苏预期走强的金融板块。可转债方面,在权益市场逐步回暖的背景下,聚焦正股择券策略有望重新回归,关注经济景气拐点主题,如高端制造、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信创等成长制造领域方向,与全球滞胀格局下供给侧逻辑上的化工相关板块以及上游资源品。信创等方向布局,以及标签属性较弱、估值性价比仍较高的新材料方向;3)全球滞胀格局越发明显,从供给逻辑上重点关注化工相关板块以及上游资源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美国国债>中国国债>原油。基本金属可能存在调整压力,但下半年若流动性预期改善可能带动基本金属反弹,若国内地产竣工和基建恢复可能驱动黑色金属震荡偏多。海外资产建议关注受经济衰退和流动性转向驱动的美债的做多机会,美股可能在下半年受到流动性驱动出现反弹。银行存款的配置力量,以增强产品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货基规模仍将缓步扩张,但占公募基金比重预计逐步走低。债券型基金规模扩张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国债券型指数基金的费率仍有下降空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

理财固收+产品可发力非标作为净值稳定剂和收益压舱石。基金交易配置的赎回操作因素有一定关系,循环反馈效应短期主导了市场。但理财的赎回反馈只能决定波动幅度,债市走向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仍旧是基本面。降准在11月25日正式落地,市场信心受此提振,赎回的循环反馈在逐渐消退当中。我们认为理财大量赎回的根本原因在于全面净值化之后银行理财由债市稳定器变为波动放大器,且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滞后性会拉长赎回循环反馈的链条,放大市场的波动。理财净值化和投资者刚兑思维的矛盾决定了在市场短期大幅波动时难以避免理财的赎回,2023年仍有可能发生,但随着投资者越发成熟,预计赎回造成的影响将逐渐趋弱,理财规模也将重回增长通道。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为代表的中道风格预计将延续,其中我们尤为聚焦存在技术跃迁属性的高景气赛道,这些细分赛道因技术跃迁有望引发赛道数倍的拓宽或格局的全新重塑。建议重点关注四条主线:复合铜箔、储能&数据中心温控、储能数字化智造、碳化硅基器件。储能&数据中心温控、储能数字化智造、碳化硅基器件。锂电池负极集流体新型材料,采用铜-高分子-铜“三明治”式复合结构,相比于传统铜箔的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等优势,对传统电解铜箔替代空间广阔。目前复合铜箔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前夕,难点在于磁控溅射技术工艺,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不及传统铜箔。在电池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趋势下,我们乐观预计2025年全球复合铜箔市场空间有望达290亿元。电池热失控、容量衰减、寿命减短的作用,重要性正持续凸显。受益于近年来云计算、5G商用、物联网等行业的发展,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7-2021年市场规模CAGR超30%。低PUE值目标政策对数据中心温控设备能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制冷设备高端化发展。储能和数据中心温控系统主要分为风冷、液冷,其中液冷适合功率大、散热要求高的场景,随着储能电站以及数据中心大型化、集约化、高功率、高密度的发展趋势,未来占比有望快速提升,GGII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温控液冷市场规模将达74亿元;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达245亿元。碳化硅基器件:产业链上游价值高,技术跃迁未来可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备耐高压、耐高温、高频、更小能量损失等优异的电气性能。受益于新能源、储能以及电动汽车等下游市场的高度景气以及高功率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行业发展趋势,碳化硅基功率器件对于传统硅基器件替代空间广阔,Yole预测碳化硅基器件市占率有望在2024年突破10%(2022年约为5%),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亿美元。虽然目前国内碳化硅厂商生产良率较低(仅为30-50%)、衬底环节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但是晶体生长以及晶圆切割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迭代有望改善产品良率和衬底成本,从而加快碳化硅基器件对于硅基器件的替代。专精特新”类型的公司,引领着细分高景气赛道的技术跃迁。目前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指的PE(TTM)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6.0%、5.9%、3.9%的分位数。2022Q3公募基金对沪深300的超配比例回落到了15%;对中证1000、中证500、科创板的超配比例分别为-3.4%、-2.2%、2.7%,均处于提升趋势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2021年以来,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市值公司受到的关注度大幅提升,预计以中证1000、“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道风格仍将持续。

讲好下一个香港故事:智慧城市和绿色金融大都会。我们认为,自动驾驶不但能提升社会的经济效益,也可让市民的生活更智能化,符合ESG概念和本届政府的目标,“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我们认为,香港政府可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地推进两方面发力,首先完善自动驾驶封闭场景(机场和港口)以及半开放场景(屋苑、校区、新发展地区、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的落地规划,并加速牌照发放和标准化制定,继而为开放场景(公路干线和市内道路)及车路协同设立路测试点。政府也可牵头为自动驾驶技术企业、交通物流运营商和车企打造生态圈闭环,并提供激励政策。我们认为,香港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港交所与时并进的上市制度,打造全球自动驾驶“融资港”,以吸引更多公司和资金赴港上市及投资。智慧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慧城市蓝图》、2019年发布《香港智慧出行路线图》及2020年发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为未来自动驾驶的落地规划预留了充足的施政空间。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也可促进大湾区内的协同互联。我们认为,香港政府除了须制定法律法规,也可优先在相关路线上部署高精地图绘制、路测和试运营项目,同时辅以车路协同建设。另外,由于跨境物流公司众多且分散,香港政府或可透过行业组织入手,并鼓励网络货运平台发展跨境业务,将物流公司聚集起来,以更高效推广Robotruck。我们认为,香港现行的士牌照制度接近垄断,持牌人虽较分散但也较强势,短期内既有利益者的局面难以打破,导致整体香港的士的服务质量深受诟病。我们认为,香港政府可先考虑在符合现有牌照制度的前提下,将自动驾驶和“专营的士”或“的士车队”相结合,并在部分路况相对简单(新界、大屿山等)、口岸接驳(从机场、火车站等到酒店)和普通的士不愿运营的路线(如九龙到香港岛往返的“过海”路线)先行落地,与目前的士服务进行互补;无障碍出租车也是其潜在场景之一。长期来看,待Robotaxi技术成熟后,香港政府可陆续推进的士牌照的替换,将目前的传统的士牌照1对1替换为Robotaxi牌照,逐步完成全港的士业的革新。此外,香港的士车型集中,政府也可联合主机厂和Robotaxi企业打造前装量产车型。我们认为,香港可先从路线较为固定的to B点对点物流运输业务开始布局。同时,香港政府可牵头建立“自动驾驶技术企业+整车厂+流量提供方”的生态圈,在大型快递公司和自动驾驶技术企业间牵线以打造试点项目。中证500或中证1000增强基金精选组合;2)坚持最朴素最简单的参与方式——定投;3)量体裁衣,实施目标明确的配置方案,改善持仓过程体验;4)寻找多元驱动共振型投资工具,比如将核心池基金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题投资相结合。中证500板块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中证500率先反弹的概率更大,主动权益基金的存量资金流向也出现同样的变化。

把握风格周期: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抉择。

博弈市场特征:交易能力与配置能力的争锋。盈利预测、企业行为捕捉拐点行情的高弹性品种。此外,A股场内衍生品布局加速,已初步形成对大中小盘宽基指数或ETF,线性和非线性工具的全覆盖,在高波动、复杂市场环境下进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凸显。煤炭行业外其余中信证券一级行业指数年内收益率均为负,且行业间的轮动速度明显加快,行业间趋势性降低。2)基本面预期低位企稳。今年以来,核心宽基指数的预期成长性出现两次下修,市场同步出现两轮下行,而反弹行情则发生于预期成长性的企稳阶段。当前基本面预期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核心宽基指数的估值均处于相对低位,长期配置性价比凸显。截至10月28日,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全指的PE_TTM分别位于2010年以来的下16.0%、11.5%、9.2%、29.4%分位点。历史上看,上述估值点位附近持有相应指数2-3年的年化收益率中位数均在12%以上。4)交投情绪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投资者风险偏好、隐含波动率隐含情绪指标均处于2019年以来的较低水平,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5)低估值与成长风格的交替是风格演绎的主要矛盾。2022年以来估值因子和成长因子表现总体较优,但分阶段来看两者具有明显的反向关系。股权激励条款中的成长曲线。股权激励行权条件中的绩效目标完成率较高,能够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并蕴含丰厚的预期差Alpha.2022年以来,股权激励事件策略相对中证1000指数的超额收益达20.7%。5)企业行为视角:从再融资意愿监控景气趋势变化。一般而言,景气趋势向好的产业板块融资意愿更强,其项目融资类定增公司数量及占比存在扩张趋势。中信证券沪深300增强综合指数。同期,权益类公募基金年初以来的收益率中位数为-18.88%,年初以来最大回撤的中位数为26.98%。

风险因素:养老金投资经理在资产配置时纳入ESG因素。截至2022年10月31日,ESG相关公募基金产品共314只,总规模达到人民币4407.6亿元。2022年新发ESG基金89个,但受市场整体影响,规模较2021年底下滑20.7%。2022年,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情况加速改善。截至2022年5月,发布2021年CSR报告的企业数量为1400家,有260家企业首次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该增长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上市公司ESG治理水平也在同步改善,在标普、路孚特、华证、秩鼎等多个海内外评价机构中的评价均有明显上升趋势。保险等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工作的开展,不同类型的资金将逐渐引入ESG投资理念。为适配不同资金方的投资管理要求,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等相关类型将纳入ESG投资范围,投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例如随着ESG基金规模和数量的增长,FOF投资中也有望结合ESG理念。中信证券ESG研究:聚焦投资场景,服务实体经济。中信证券个股ESG评价体系。中信证券ESG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持续优化。同时,在通用体系之外,我们结合行业特征提炼出重点细分行业的实质性ESG议题清单,并最终落实到对个股维度的ESG风险给予分析。报告中以制药行业为例进行了分享,对百济神州的ESG风险和机遇进行全维度的分析。证券基金ESG评价体系。基金净值比例超过50%的基金,共计1754只。从评分时间序列变动来看,2017年一季度至2022年三季度,重仓股基金的ESG评分总体上处于震荡上升的趋势,过去五年ESG评分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9%。基金研究核心范畴。本报告重点不在资产和风格配置,而是主要针对主动权益和固收/固收+两大类基金品种分别提供三条投资思路作为参考,同时提供具体的推荐基金名单。

主动权益投资逻辑二:关注持股独立性,规避抱团风险。债基金的长期收益。稳健型“固收+”基金组合对应权益资产中枢为10%,目标获取绝对收益,以期获得“长期持有,穿越牛熊”的投资体验。自2020年9月末建立至2022年11月11日,稳健型“固收+”基金组合的年化收益率为4.16%,相对两个参考组合超额收益显著。风险指标方面,年化波动率为1.99%、最大回撤为2%,且在2022YTD仍取得正收益。

固收/固收+基金投资逻辑三:白酒、消费互联网、运动、食品、美妆等优势消费板块;三是关注粮食安全、地产产业链复苏主题下的种业、家居等板块阶段性机会。

短期疫情仍是关键因素,经济预期影响修复弹性。白酒、消费互联网、运动、食品、美妆等景气代表性强势能赛道的配置;三是关注粮食安全、地产产业链复苏主题下种业、家居等板块阶段性机会。另外,自下而上优选疫情下景气度相对较好、业绩兑现能力强的个股机会,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生产型企业、休闲食品企业等。工程机械周期筑底,复苏确定性较强;能源问题下光伏产业链需求火热、风电稳步装机及电力系统持续高投资增速推动电力和能源板块景气。强化国防安全持续催化军工产业链基本面,业绩兑现、国企混改推动板块高成长性,利好集成电路、发动机、导弹以及军机等产业链。产业链安全需求助推高端设备自主可控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电子测量仪器有望进一步加速技术升级和实现国产替代。军工:军队武器装备建设节奏低于预期;军民融合政策支持低于预期;国企改革进度慢于预期等。电新:新增光伏装机不及预期;硅料投产速度不及预期;土地、环保和接入等影响光伏基地项目的建设;风电、电力系统投资不及预期等。制造产业:美联储加息超预期;欧美经济衰退导致海外需求收缩超预期;俄乌冲突局势加剧影响全球供应链;局部疫情反复超预期;抗疫纾困政策不及预期等。军工关注分化下的成长和高景气板块,电力设备和新能源把握景气与技术红利以及消纳引领下的新基建发展;产业层面,建议布局顺应制造周期、紧扣安全主线及高景气的板块个股,具体包括景气内升外降、设备投资增速较高驱动的受益标的,国防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受益标的以及制造业中业绩高景气板块和个股。半导体、计算机、云网等板块值得关注。估值维度,目前A股以及全球科技板块的估值处在过去五年的低位,板块相对投资价值凸显,估值有望逐步得到修复。当前时点,我们建议投资人重点关注半导体、信创安全、运营商等战略地位显著、产业安全相关、业绩高确定性向好的相关细分板块。中期维度,建议关注估值低位,后续基本面与估值高确定性修复机遇的智能汽车、电池与材料、消费电子、数字经济以及港股互联网等细分领域。高通胀、美联储加息等宏观及外部扰动,板块大幅回撤,年初至今,A股科技板块整体下跌近30%,港股、美股科技股分别下跌50%、30%。估值角度,全球科技板块估值均处在过去五年的历史低位。展望2023年,我们判断随着基本面的逐步好转,科技板块在产业政策、经济复苏、需求好转等因素的带动下,基本面具备韧性的A股以及中概股估值有望得到修复。游戏等板块在基本面触底后仍有修复空间。2)产业安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的“二十大”加大对科技产业的关注,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效率基础上更加强调安全可控。从投资角度,安全的重要性持续提升,产业链安全、信创安全、数字经济安全相关的半导体、计算机、云网等板块值得关注。汽车零部件、混动技术以及两轮车的投资机遇。电动化也将伴随智能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持续成长,并在未来面临新的应用场景如储能、机器人领域的持续开发。2)智能终端领域,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有望逐步复苏(预计全球/国内同比+5%/5%),并带动手机产业链的复苏,VR、折叠屏、汽车智能等蓝海增量值得关注。3)数字经济领域,通信赋能、物联网、文化数字化等方向具备长期机遇。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需求持续加强,运营商的云计算和产业互联网业务有望高速发展。游戏版号方面,2022年4、6、7、8、9月分别发放45/60/67/69/73个版号,相较去年有所改善。利润端,在降本增效推动下,互联网公司有望进一步释放盈利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估值层面,当前港股互联网公司估值处在历史低位,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投资人的悲观预期。另外,造车新势力经过前期大幅调整,风险逐步释放,2023年随着新车型的释放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造车新势力基本面有望逐步改善。

能源资源安全与结构转型新材料及中游加工制造环节预计更受青睐。新能源车、储能以及高端制造等行业在2023年料将维持高景气,产业链核心材料以及加工制造环节有望迎来盈利能力提升以及产能扩张带来的快速发展期。同时建议关注具备技术持续迭代属性、推动国产替代的细分龙头。保险业仍将面临资产回报的长期挑战,海外资产配置比重预计将进一步增加;证券业即使经历了权益资产周期低谷,创新发展的供给侧逻辑并未改变;资管行业逃不开熊市的考验,多元化、聚焦定位和持续构建核心能力才是披沙沥金的法宝;财富管理行业唯有持续精进,才能陪伴客户穿越周期;金融科技行业政策调整接近尾声,建议选择具有流量心智以及具备运营优势的生态。保险业:长期挑战在资产端,亟需国际化。嘉信理财、美林证券、UBS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六条应对策略。面对牛短熊长的市场环境和亟待配套的制度环境,中国财富管理机构面临比海外更大的投顾压力。对照六条应对策略,我们认为线上生态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养老金税收递延政策低于预期;渠道费率改革低于预期。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超预期;不动产等资产价格波动超预期。新材料等领域投入的持续增长,市场持续扩容;此外,我们预计此次贴息贷款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投入的增长。同时,上游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进一步凸显,叠加集采和医保谈判等政策带来的潜在成本压力,国产企业有望迎来发展良机。CRO/CDMO等医药外包服务行业景气度料将持续上升。国内CXO企业深度嵌入全新医药研发创新供应链,被制裁风险较小,市场无需过度担心。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维持高位,在新技术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驱动下,CDMO行业的远期外包率和龙头市占率天花板也有望随之提升。流感化发展,现有疫苗对Omicron保护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疫苗“升级换代”成为新冠防控下半场核心需求。中药:千亿配方颗粒,新起点腾飞在即。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结束后,销售渠道预计将从试点期的2000多家中医院扩展到百万家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市场空间数倍扩容。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价格可加成不超过25%,同时纳入医保支付进一步推动空间扩容。配方颗粒全国集采尚有时间窗口,且预计价格降幅类似中成药,较为缓和。近年国家大力支持中药发展,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中药长期发展向好。同时中医药具有消费品和保健品属性,在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下具有长期增长逻辑。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带动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宽,带动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创新药:行业政策释放利好,优质品种崭露头角。创新药行业发展,国产创新药获批后有望快速进入医保实现以价换量,药品集采环境趋向温和,集采带来的市场冲击已经逐步消化;从需求端看,中国医疗需求在人口加速老龄化进程中将大幅扩张,创新药巨大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国内药企创新药研发管线快速扩充,创新转型成果正在逐步落地,终端用药进口替代加速,源头创新和突出疗效依然是创新药赛道的核心竞争力。中长期来看,国产创新药的出海逻辑依然坚挺,优质资产有望充分凸显国际化潜能。医疗服务与消费:政策利好逐步释放,长期发展空间显著。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同时加码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长期提质增效趋势明确,叠加手术用耗材集采叠加DRG/DIP政策预期落地,民营医疗迎来发展良机。另一方面,消费医疗恢复性需求值得期待,建议关注高弹性细分赛道:1)消费升级拉动需求,行业表现或迎反弹;2)种植牙服务指导价落地,消费型医疗服务将继续焕发生机;3)慢性病发病率提升,消费型医疗器械值得关注。稀缺资源,刚性需求下行业潜在空间有待开发,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国家有望加速国内浆站建设,并且考虑到全球受新冠疫情影响血液制品进口供给收缩,给国产替代和海外出口创造了历史机遇,国内血制品企业稳健增长确定性强。新零售业务增量可期。同时,行业规范性政策正在持续推进,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进而推动龙头规模优势不断体现,业绩增长持续兑现。新能源车销量为900万辆,同比+31%。行业进入稳定成长新阶段,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安全性升级带来的产品体验提升和成本下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锂电材料环节,龙头企业地位持续巩固,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行业新增产能集中开始释放,可能面临竞争加剧。在竞争中能够凭借自身技术、成本优势维持高产能利用率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建议关注企业新技术、低成本工艺、海外产能释放对企业业绩带来的弹性,看好具备技术、成本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应用创新方面,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带来增长新机遇,建议关注快充、储能、人形机器人等应用场景相关受益标的。推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各环节优质龙头企业,尤其是特斯拉宁德时代供应链等。特斯拉产品线日趋完善,预计2023年新车型产能投放,建议关注Semi与Cybertruck.行业进入稳定成长新阶段,成本矛盾将逐步缓解,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安全性升级带来的产品体验提升和成本下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并公布基本性能,终极目标是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特斯拉有望凭借智能化技术储备、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丰富的成功案例,打开人形机器人商业版图,加速向人工智能企业转型。看好在特斯拉的带动下,机器人供应链企业的发展。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2023年中游产能释放,行业竞争加剧,格局恶化的风险;全球工业体系“逆全球化”有加剧的风险,对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游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行使行业盈利能力承压;新技术客户验证与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等。统一大市场红利,产业升级将提升企业出海的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公司将脱颖而出。我们认为,电商平台、跨境物流、社交媒体的成功出海有望为企业出海带来流量红利,推动中国企业由“供应链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变,企业出海范式的转变将会诞生很多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和长期机会。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出海迈向发展新阶段。随着国内制造业的高质量转型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优质中国品牌和文娱内容为出海产业提供了日渐充盈的弹药库,中国产业出海从“供应链出海”到“品牌出海”到“文化出海”不断升级的趋势未来可期,跨境电商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凝结多年科技研发和管理经验的数字新基建基础,是中国出海趋势大浪潮中的卖铲人。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文章来源:中信证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投资策略,产业,重磅,赛道,经济,股市,转折,A股,正式,日前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投资策略,产业,重磅,赛道,经济,股市,转折,A股,正式,日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投资策略,产业,重磅,赛道,经济,股市,转折,A股,正式,日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