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长宁路凯旋路西南角紧挨着轨交3号线高架的长宁来福士广场,如今是沪上年轻人聚会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它的“红”是红在围合式商业建筑群落里保留着百年名校圣玛利亚女子中学的教堂、草坪和教学楼,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还能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张爱玲们前辈女生在这所教会学校里读书的情景。
长宁来福士广场内保留圣玛利亚女中的教堂、钟楼和移动复建的教室(摄影 姚志康)
纺织专科学校教学楼拆除前夕(来源区中拓办)
2004年,笔者被抽调至长宁区政府一个临时机构“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工作。当时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圣玛利亚女中第三任校长傅德女士的宅邸——靠近长宁路的一幢假三层老洋房(已拆除)。每天进出傅德校长的宅邸,不禁对这所名校发生兴趣,便收集它的前世信息。今天就和网友们分享这所百年名校的来龙去脉——
文纪、俾文开女童上学先河
创办于1881年的圣玛利亚女校,追溯其前身还要往上推30年。清咸丰元年(1851),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琼司(Emma Jones)女士在文惠廉主教租地设于虹口的布道堂边上开设文纪女校,旨在办义学,培养女童有一技之长以谋生计。学校设纺织、缝纫、烹调、园艺等女红职业科目为主,并开设简易版的《四书》和《圣经》课。
1870年文纪女校师生合影
1861年,圣公会格兰德女士为纪念已故丈夫俾治文,又在南市办了一所以她丈夫“俾文”名字命名的女校,就是后来上海第九中学的前身。俾文女校增设了算术课。初始的女校其实就是小学教育。
由于当时处于封建社会,世人从未见过女子学堂,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影响,开初教会学校根本收不到学生。传教士们便四处游说,动员百姓把女孩送到洋学堂读书,但是收效甚微。于是传教士们只能在马路上找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或穷人家的孩子,动员她们来上学,开始有学生20余人,以后逐渐增多。先行一步的家庭认为,学会了洋文,还能去洋行谋个差事,最不济可到洋人家做佣人。可见,文纪、俾文两所女校开了上海女童上学的先河。
位于南市的上海市第九中学的前身是俾文女校
圣公会传教士俾治文夫妇
1881年文纪、俾文两校合并后,搬到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的圣约翰书院,冠名“圣玛利亚女书院”,英文校名为St. Mary’s Hall。首任校长为中国人黄素娥女士。两校合并的幕后主导者是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塞缪尔•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施约瑟清咸丰九年(1859)来华。咸丰十年(1860)在虹口圣公会救主堂任会长。1877年在美国纽约圣三一堂被祝圣为上海教区主教。施约瑟通过出租虹口圣公会教产预收15年租金和募捐等方法筹款,在苏州河边梵皇渡路购得土地建校舍,经营计划10余年,终于在光绪五年(1879)成立圣约翰书院(后改名圣约翰大学)。
1870年前后,裨治文夫人与裨文女塾学生合影
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施约瑟(居中者,图为晚年形象)
女校建在梵王渡路圣约翰书院后面,与圣约翰书院仅一墙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礼拜”之外,男女学生从不允许交谈。学校开始时招生40余人,以后每年陆续增加。1885年女校附设育婴堂(收养遗弃婴儿)。
1900年,圣玛利亚女校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仅有一名学生朱静贞毕业。1908年,添设师范科、图书馆。此后圣玛利亚女校有较大发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乐部,学制定为8年。学校校风正统保守,校规谨严。
第一任校长黄素娥(左)与卜舫济的中式婚礼照
20世纪初的圣玛利亚书院校门,图为部分女生在校门前合影。图中校名匾额清晰可辨
圣玛利亚女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朱静贞
圣玛利亚女中为完整中学
1920年,由于学生增多,学校购买沪杭铁路(今轨交3号线路基)西侧、白利南路(长宁路)南侧三泾北宅的60亩地建造新校舍。白利南路的校区建筑以西班牙风格为主。包括教学楼、理科楼、体育馆、音乐楼、学生宿舍、中外籍教师宿舍、医院、膳堂等11处建筑,典雅、朴实、幽静,具有独特的风韵。
1947年航拍图中的圣玛利亚女中及周边影像
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为防止被误炸,圣玛利亚女校的草坪上铺上了美国国旗
圣玛利亚女校作为现代意义上完整中学,是1923年迁入新校舍以后的事,也就是在第三任校长傅德女士手中完成,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以“公诚勤敏”为校训。
傅德校长执掌圣玛利亚女中17年。学校按照美国式方法教学。课程设置偏重英文科目,数、理、化,世界史、世界地理,全用英文课本讲授。因此,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当年该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全国范畴的中学里也是屈指可数的。因为是教会学校,听传教、做祷告,这些宗教课程少不了,还增设社交礼仪课。音、体、美课程较之办校初期也大大加强。笔者看到一张该校的老照片,照片上女中学生在篮球架下争抢的情景。该校是上海开展女子篮球运动最早的学校之一。令人发噱的是,照片里的姑娘不是穿篮球背心,而是身穿长袖衬衫和长裙,说明还有点保守。
穿着长袖长裙打篮球的圣玛利亚女中学生
圣玛利亚女中的校舍系西班牙建筑风格
圣玛利亚女中校舍的建筑之间都有连廊贯通
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是一所贵族女子学校。一年学费一般学生是84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专学西文的一年学费是168元,其他伙食、杂费尚且不包括在内。这样高的费用,普通人家显然是难以支持的。自此,圣玛利亚女中成为继中西女中后的上海第二所贵族学校。
圣玛利亚女中1933年班级合影。墙上悬挂的是该校拉丁语校训铭牌。释义:不是人家为你服务,而是你为人家服务
自1900年至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共有高中毕业生750人左右。此外还有1952年就读于圣玛利亚女中初一至高二的学生434人,这部分学生转入由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合并后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就读。如果从文纪女校(1851)算起,再以现今市三女中的传承关系计算,圣玛利亚女中可追溯172年历史。
昔日圣玛利亚女中学生在草上聚会
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合并后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较为完整地记录办学情况。图为1930年版内页
“圣玛利亚”桃李芬芳育栋梁
商家介绍长宁来福士广场时,专打“张爱玲牌”。其实,圣玛利亚女中何止出一个“张爱玲”。这所女中不仅孕育名媛淑女,更多的是培养国家之栋梁。
1937届毕业生,后排左4为张爱玲
学生手册上的张爱玲照片
中国近代教育家余庆棠,是该校1919届毕业生,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中的龚普生和龚澎也是杰出代表,分别是1932届和1933届高中毕业生。龚普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驻外女性大使,后任国际司副司长、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等职务,被誉为“联合国问题专家”。龚澎1938年春赴延安后,历任《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等职。
余庆棠(1897-1949)
龚普生(1913-2007)
龚澎(1914-1970)
1945届的应曼蓉,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为1978年版的我国第一部《汉英词典》副主编;1947届的吴其慧担任新华社大型综合性对外英文刊物 New China Quarterly (《新中国季刊》)副总编;1948届董蔚君,人民教育出版社英文主编,编写了许多中学英语教材。
从圣玛利亚女中走出的医学人才很瞩目。1920届桂质良(1900—1956)是我国最早的女性精神病学专家。稀奇的是,其女儿闻玉梅(1934—)也曾在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后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1925届章德馨(1905—1977)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的创始人;1935届的葛秦生是协和医院妇产科生殖内分泌教授,我国生殖医学的奠基人。同样从事妇产科专业的还有1937届的张佩珠和陈美朴,这两位同班同学又同在上海的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分别担任正副院长。1951届王爱霞是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她发现了我国第一例艾滋病人,并在预防医院内部感染问题上做了提前二十年的准备。
闻玉梅与母亲桂质良(右)
桂质良
闻玉梅(1934—)
王爱霞(1932—)
葛秦生(1917—2021)
此外还有艺术、建筑方面的人才,如1944届董爱琳是上海乐团著名女中音歌唱家;1946届的朱雅芬(1929—2022)是沈阳音乐学院前钢琴系主任,钢琴家郎朗的启蒙老师;1952届李世济(1933—2016)是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京剧程派艺术的传人。1950届的朱亚新,1952届得李玫和1952年初二转入市三女中就读的曾点,是建筑界成功人士。
董爱琳(1927-)
李世济(1933-2016)
朱雅芬(1929-2022)
“圣玛利亚”变身来福士广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圣玛利亚女中还在原址办学。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中和江苏路上的中西女中,将两校合并成立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圣玛利亚女中的校舍改为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属下的上海纺织工业学校(中专)。1963年改名为上海纺织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1974年改名为上海纺织工业局“7•21”工人大学,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校名。1992年改为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纺专)。1999年东华大学成立,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归并其中,更名为东华大学长宁分校(亦称长宁校区)。
1986年长宁路1187号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来源长宁区地名办)
1999年纺专并入东华大学,图为2003年长宁路校门
随着属地长宁区城市建设的发展,2005年长宁区政府与东华大学协商成功,由长宁区政府收购该校区6.4万平方米的长宁路88街坊32-8丘地块,东华大学将所获资金投向松江校区的建设。同年10月,由东方海外集团旗下的申宁置业和新长宁集团联合中标该地块的出让。受让后的东方海外集团迟迟不开工。2010年1月18日,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将东方海外名下的长宁路88街坊32-8丘地收入囊中。2011年12月26日,凯德置地接盘复建,破土动工,2017年竣工。
2004年拍摄的东华大学长宁路校区校园(来源区中拓办)
按照土地出让前审批的原定规划,圣玛利亚女中的部分校舍为可移动保护建筑。为了充分保护历史遗迹,凯德置地巧妙运用了围合式建筑布局,即新建项目由3幢高层办公塔楼、1幢8层商业建筑组成,新建筑总面积376240平方米;围合中间区域原址保护的教堂钟楼和草坪,原教学楼拆除后,移至中心位置复建两排,保留历史建筑部分为5690平方米,成为这所历史名校可让后人瞻仰的遗存。
长宁来福士广场俯瞰图
移动复建后的教学楼 摄影 姚志康
整个商务商业综合体项目冠名“长宁来福士广场”,因为有了历史保护建筑的文化底蕴,让这个项目成为长宁乃至上海的一处新地标,成为市民百姓休闲游览的好去处。